一、《大学体育》课程目标
1.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基本具备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置体育学习目标的能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2.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能够将课堂所学延伸到以后的自我健身实践之中,并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能力。
3.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在学练和比赛中承担不同角色并认真履行职责,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将体育运动中养成的良好体育品德迁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
二、课程内容
力求开放、灵活,并为教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教学空间。教学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把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和进一步激发学习愿望。体育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组成,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在现有教学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满足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愿望。
(1)理论部分
1、体育的基本概念:体育、体质、健康、收缩压和舒张压、运动性疲劳、适宜负荷、身体素质、肺活量、准备活动、运动性贫血、运动性昏厥、极点、第二次呼吸、身体形态和体育人文精神。
2、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的本质、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3、体育锻炼的科学基础、体育锻炼的生理学基础、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基础、体育锻炼与合理营养、体育锻炼对人体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锻炼方法。
4、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发展身体素质的方法。
5、体育锻炼与运动处方:运动处方概述、运动处方的内容和制定运动处方的程序。
6、体育锻炼与保健: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体育锻炼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和疲劳程度的判断与消除。
7、体育欣赏:体育竞赛项目介绍、竞赛和体育竞赛的欣赏。
(2)实践部分
1)大学体育1
以身体素质发展为主的体育活动内容,包括田径项目、体育游戏、球类运动等内容。
2)大学体育2、3、4
此阶段的大学体育采用选项课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授课项目。
三、“分层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目标
1、建立分层教学体系,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
2、融入课程思政,强化体育育人功能;
3、提升学生体育课参与度,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学生满意度达90%以上。
四、“分层教学+课程思政”具体措施
1. 分层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班能力分层:通过体能测试,将学生分为基础班(20%)、进阶班(60%)、卓越班(20%);基础班侧重体质提升(如功能性训练),进阶班强化专项技能,卓越班开设高阶课程(运动康复、赛事组织);
2. 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1)案例库建设:收集奥运冠军成长故事、体育精神案例100+;
(2)主题教学设计:每节课前5分钟开展“体育精神微课堂”,如女排精神、马拉松毅力训练;
(3)实践育人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红色主题活相关思政教学活动。
五、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
教学内容 |
思政元素设计 |
教学方法 |
1. 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基本具备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置体育学习目标的能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6.3) |
1.体育与健康概述 2.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4.运动项目基本理论知识 6.运动项目基本技术 |
1.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2.运动员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奋勇争先、爱国情怀(许海峰、李宁、刘翔等运动员事迹) |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能够将课堂所学延伸到以后的自我健身实践之中,并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能力。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7.1) |
2.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3.身体素质 4.运动项目基本理论知识 5.体育游戏组织与实施 6.运动项目基本技术 7.运动项目项目基本战术 8.运动项目竞赛组织与实施 9.体质测试 10.运动损伤发生与预防 11.运动项目裁判法 |
1.中国女排精神 2.刘翔成长经历及团队合作 3.姚明成长经历及团队合作 |
讲授法 讨论法 示范法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分组实践法 |
3.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在学练和比赛中承担不同角色并认真履行职责,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将体育运动中养成的良好体育品德迁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8.1) |
1.体育与健康概述 2.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4.运动项目基本理论知识 7.运动项目项目基本战术 8.运动项目竞赛组织与实施 12.运动项目比赛欣赏 |
1.中国男子短跑接力队(苏炳添) 2.中国皮划艇队(多人多桨) |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示范法 分组实践法 |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学习评价内容 |
占总评成绩比例 |
考核/评价细则 |
课堂表现
|
20% |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积极参与体验运动的全过程,目标明确、主动活跃,具有合作精神,有全局意识,主体体现,气氛热烈。 |
过程 性表 现 |
随堂考察 |
20% |
1.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锻炼,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2.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3.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学会与人协作的能力。 4.获得应该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以具体项目考核为准具体评分标准参考各项目评分标准。 |
期末考核 |
60% |
期末考核采取现场术科考试的方式进行,具体评价细则参考各项目具体评分标准。 |
综合成绩 |
100% |
课堂表现20%+过程性表现20%+期末考核60% |
初审:刘多
复审:张建东
终审: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