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开展课堂活力健身计划,提升大学体育教学效果

作者:公共体育教研室:孙强 时间:2024-10-21 点击数: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1、课程背景: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学业压力、生活习惯等因素,普遍存在体质下降、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的现象。因此,本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通过“活力健身计划”,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体育技能的同时,学会自我监测健康状况,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课程目标:

1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基本具备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置体育学习目标的能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2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能够将课堂所学延伸到以后的自我健身实践之中,并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能力。

3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在学练和比赛中承担不同角色并认真履行职责,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将体育运动中养成的良好体育品德迁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


二、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教学:

1)健康与营养基础:讲解人体生理结构、营养需求、健康饮食原则。

2)运动科学原理:介绍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基础,以及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知识。

3)体育文化鉴赏:通过体育历史、体育赛事欣赏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

2.实践环节:

1) 体能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力量训练(如器械练习、自重训练)、柔韧性训练(如瑜伽、拉伸),全面提升学生体能。

2)技能学习:根据学生兴趣,分组进行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或健身操、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

3)团队竞技:组织班级间、年级间的友谊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精神。

3.健康监测与评估:

1)定期进行体质测试(如BMI、肺活量、立定跳远等),记录学生体能变化。

2)引入心理健康量表,评估学生心理状态,提供个性化心理调适建议。

3)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鼓励学生记录日常饮食、运动情况,进行自我管理与反思。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混合式教学:线上通过视频课程、在线讨论等形式,传授理论知识;线下进行实践操作、小组活动,强化技能学习。

2翻转课堂: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上重点讨论、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3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体质测试和心理评估结果,提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心理辅导。

四、课程评估与反馈

1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形式,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表现等方面的反馈。

2教师自评与互评:教师团队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学习提升。

3成果展示:组织体育技能展示、健康生活方式分享会,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激励持续进步。


五、案例特色与亮点


1 跨学科融合:将体育与营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健康课程体系。

2注重实践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竞技活动,加深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理解。

3强调个性化发展: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个性化指导,满足不同需求。

通过实施“活力健身计划”,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审:刘多

复审:张建东

终审:贾磊



Copyright 齐鲁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 济南市章丘市文博路2号 邮编: 250013
电话: 0531-66778051 EMAIL: tiyuxuey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