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乒乓球》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案例

作者:球类教研室 苑媛 时间:2024-10-30 点击数:

一、案例背景

在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中,乒乓球作为一项重要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以及对乒乓球运动的深入理解,为未来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奠定基础。然而,在过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

1.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入学前乒乓球水平参差不齐,从毫无基础的新手到有一定比赛经验的爱好者都有,传统“一刀切”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2.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课堂互动性不足,学生主动探索、创新能力培养欠缺,难以激发学生长久学习兴趣。

3.实践与理论脱节:过于侧重技术动作练习,对乒乓球运动的理论知识,如战术分析、竞赛规则解读、运动损伤预防等讲解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实际教学、比赛场景中应用理论知识困难。

二、案例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明确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突破点:

1. 因材施教:了解每位学生的乒乓球基础、学习能力和目标,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避免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

2.多元化教学: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竞赛、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等,增加课堂趣味性与互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能力。

3.强化理论实践融合:将理论知识贯穿于技术教学全过程,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如何指导实践,提高其在教学、竞赛等实际场景中的应对能力。

三、教学预热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学情调研

开学第一周,通过问卷调查、现场技能测试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乒乓球基础,包括握拍方式、基本击球动作、比赛经历等,以及学生对课程的期望与学习目标,为后续分层教学提供依据。

2. 教学资源整合

教师团队整理收集各类乒乓球教学资料,如经典比赛视频、战术分析 PPT、最新竞赛规则文档等,上传至课程专属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参考。

3.准备丰富的教学器材,除常规乒乓球、球拍、球台外,配备发球机、运动损伤急救包等,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二)课程设计

1. 分层教学分组

根据学情调研结果,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再细分为若干小组,每组 4 - 5 人,确保小组内成员水平相近,便于开展针对性教学与小组互助学习。

2. 多元化教学方法融入

①初级班:采用游戏化教学为主,如“颠球接力”“击球入筐”等趣味游戏,帮助零基础学生熟悉球性、掌握基本握拍和击球动作,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配合简单易懂的动画演示,讲解乒乓球基本规则与礼仪。

②中级班:引入小组竞赛机制,定期组织小组内部对抗赛、小组间循环赛,让学生在实战中巩固技术动作,提升应变能力;结合比赛视频案例分析,讲解常见战术,如发球抢攻、搓攻结合等战术应用时机与技巧。

③高级班:开展情境教学,模拟体育课堂教学场景、校际乒乓球比赛场景,要求学生扮演教练、运动员、裁判等角色,综合运用所学技术、战术与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战术,在课堂上展示分享,并组织讨论优化。

3.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安排

每周课程设置专门的理论讲解时段,将乒乓球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竞赛组织与裁判法等理论知识与当周技术教学重点相结合。例如,在学习弧圈球技术时,同步讲解弧圈球的力学原理、发力技巧在运动生理学上的依据,以及在比赛关键时刻运用弧圈球战术时的心理调适方法;每次实践课结束前,预留 15 分钟,组织学生回顾总结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强化理解记忆。

四、教学反思

(一)实施效果评估

1. 技能提升

通过阶段性技能考核与对比分析,发现各层次学生乒乓球技术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初级班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击球动作,颠球、对墙击球数量大幅增加,击球稳定性明显提升;中级班学生在实战比赛中的得分率提高约 30%,战术运用更加灵活合理;高级班学生不仅技术精湛,而且在模拟教学场景中能够清晰讲解技术动作要领、战术思路,展现出良好的教学能力雏形。

2. 学习兴趣增强

课堂观察与学生反馈显示,多元化教学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涨,主动提问、交流讨论增多,课前课后自主练习时间延长,课程缺勤率从原来的 10%降至 3%以下。

3. 理论知识掌握

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使得学生对乒乓球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在期末理论考试中,平均分较以往提高 15 分,且在实践操作考核中,学生能够准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比赛、处理突发状况,如合理运用裁判规则判罚争议球、根据运动员身体状态调整战术等。

(二)问题与改进措施

1. 小组协作问题

部分小组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出现分工不均、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后续将加强小组建设指导,明确各成员职责,设立小组评价机制,将小组整体表现与个人成绩挂钩,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协作。

2. 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尽管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但仍有部分学生未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预习复习。教师将加强引导,设置线上学习任务、打卡奖励等环节,定期检查学生学习进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3. 高级班创新实践深度不够

高级班学生自主创新战术虽有一定成果,但在创新性、实用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计划邀请校外乒乓球专家、退役运动员进校开展讲座、指导训练,拓宽学生视野,引入前沿理念与技术,进一步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通过本次乒乓球项目教学质量提升实践,为齐鲁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其他项目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持续改进优化教学过程,将不断提升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体育事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专业人才。

初审:刘多

复审:张建东

终审:贾磊




Copyright 齐鲁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 济南市章丘市文博路2号 邮编: 250013
电话: 0531-66778051 EMAIL: tiyuxueyun@126.com